大家好我是指尖,不同的英雄强势期不同,除非少数几个下等人外,都有胜率比较高的时间节点,就像后期无力但前期很强的狄仁杰,或者前期很弱,后期伤害极高的黄忠。
本文来聊聊后期最弱(胜率最低)的那几个英雄。
![](//www.chinray.tech/uploadfile/2024/1212/8ea166e32c21322425be904600ddd0aa.jpeg)
以前关注我的都知道我多么喜欢这个英雄,在他强度适中的版本发过非常多的攻略,但自从大招削弱后,这个英雄我就已经不是很推荐了,没想到他的弱点越来越明显,如今后期胜率甚至不足44%,要知道他的定位可是**师啊。
前期胜率高达52.12%,是因为他的支援能力还是很强,但也仅限于前期,中期胜率骤降到47.45%,而他疲软的最大问题,就是大招的命中率。
本身大招伤害成长就不高,后期堪堪破掉魔女斗篷的护盾,如果再空上个一两发,基本上就没啥用了,而他支援快的优势,也仅限于前期那几分钟,并不足以支撑队伍获胜,要知道这个版本大都是靠后期团战结束的。
后期建议:多用1技能的视野机制去探草,最大化自身的作用,尽量安排上双穿装备,减少魔抗装对自己的克制,大招的命中率只能靠自己预判,所以盯着后排的位移情况以及实时状态,是前进还是后退,很多时候都是能预判到的。
我知道后期戈娅弱,但真没想到胜率竟然这么低,前期胜率54.49%,中期也有53.18%,到了后期胜率暴降10个百分点,的确有点夸张了。
![](//www.chinray.tech/uploadfile/2024/1212/c7641d13e39bc60c9019ba79fab29cd3.jpeg)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戈娅的出装问题,现在的主流出装都是暗影战斧起手,最后一件出个防具,没有百分比穿透,在敌方出防具之后,伤害将会大打折扣,并不是每局都能支撑到你经济溢出,并换上破晓的。
第二个就是戈娅本身后期输出就乏力,对于前排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式,所以在本身打前排就很慢的情况下,出装上又没有百分比穿透实时安排上,自然就会在敌方防具成型的瞬间,强度骤降。
![](//www.chinray.tech/uploadfile/2024/1212/ea2367ad83441bd6a956df5b3aa842ca.png)
后期建议:不要太早交大招,有时候刺客来切,你需要有自保的方式,只能开大把敌人困住,另外对面有前排,或者出肉装的多,破晓可以提前出,哪怕直接卖暗影战斧凑金币,尽量降低自己弱势的问题。
米莱狄的后期的确算是有目共睹的弱,就是因为机器人难以生存,哪怕之前加了一个合体技能,但不给你合体的时间就直接打掉了,你也是没办法的。
这个英雄只能打顺风的时候拆塔,能锦上添花,却不能雪中送炭,要先靠队友打下江山,她才有发挥的空间。
![](//www.chinray.tech/uploadfile/2024/1212/01ec4b8a39d8a30b592f25be2e8766cc.jpeg)
而这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只能尽量在前中期解决战斗,或者说拿到极大的优势才行。
后期建议:该参团还是要参团,只能尽量将技能“物尽其用”,机器人不要丢到人群里,应该放在团战边缘,给机器人打人的机会,以及合体的机会,如果丢到人群里会直接被秒。
大招不要打前排,宁可手里捏着,可以盯着敌方的刺客,或者有机会给到法师或者射手,打个控制也好。
![](//www.chinray.tech/uploadfile/2024/1212/81175af510e79853ad553eb16700706e.png)
偷塔的时候丢两个2一个1就跑,能拆就拆,拆不掉等下一次,一定要骗视野,不然就会频繁暴毙。
以上三个英雄,如果真的拖到了后期,天然弱势,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拖到后期,但很多时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关联新闻:
作者:王方然开年以来,地方小贷清退潮正在加速。据记者不完全梳理,截至目前,2025年已有湖南、内蒙古、福建、重庆、湖北等多地发布清退、注销地方小贷等地方金融组织的公告,涉及清退的小贷公司超20家。拉长时间线看,近年来小贷行业在“清退”和“增资”中走向集约。一方面是地方小贷批量注销,截至2024年9月末,全国小贷公司数量为5385家,较2015年高峰期跌去35%。另一方面则是头部小贷公司持续扩张。近年来抖音、腾讯、美团等多家互联网平台均相继增资旗下小贷公司。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监管收紧和规范逐步完善,一些达不到市场、监管要求的机构将陆续出清。未来小贷行业马太效应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年初地方小贷加速出清2025年初,小贷公司正加速离场。1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管理局官网发布文章称,128家参加广西年审的小额贷款公司中,101家合格,占比78.91%,另有25家限期整改,2家不合格。这也意味着至少有2家小贷公司即将“退场”。无独有偶,1月3日,湖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发文称,同意武汉市江岸区长发诚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变更名称和经营范围的方式退出小额贷款行业,终止其小额贷款经营资格。新年规模最大的“清退”则发生在湖南。一周前,湖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发文称,经排查摸底,汇总形成了失联、“空壳”地方金融组织名单(第一批)。名单包括82家机构,其中小额贷款公司16家。上述机构需完成营业场所相关标识、名称清理等方面的变更工作。变更后的公司名称中不得含有“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等涉及地方金融组织或具有金融属性的字样,经营范围中不得包含相关业务。1月10日,湖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再次发布公告,同意注销茶陵县龙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常德市柳叶湖汇丰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小额贷款公司发放小额贷款的业务资质。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梳理,2025年已有湖南、内蒙古、福建、重庆、湖北等多地发布清退、注销地方小贷等地方金融组织的公告,涉及清退的小贷公司超20家。除了地方的金融主管部门在清理整顿外,近年来,部分央企、头部互联网公司也在持续整合或抛售手中的小贷牌照。例如,此前,天翼电子将旗下小贷、融担、保险公司全部股权挂牌出售,主动放弃自营业务。蚂蚁集团也按照整改计划,将花呗和借呗业务交给蚂蚁消费金融承接运营,旗下两家小贷公司——蚂蚁小微小贷和蚂蚁商诚小贷实现了平稳有序退出。监管从严、经营承压各地加速出清小贷公司与近期监管导向相吻合。近年来,监管正积极推动小贷行业压降“存量”。2024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的通知》,要求对地方金融组织的类别和机构总量只减不增,对机构数量过剩的行业,继续推动压降存量。2024年8月23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小贷公司,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可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取消其小贷公司业务资质,并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到市场监管部门办理名称、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一名小贷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经过多轮整治,小贷行业生态逐渐转好,但考虑到目前市场主体数量仍较多,部分小贷公司存在经营管理粗放、信用风险偏高等问题,出租出借牌照等乱象层出不穷。通过系统性摸排,使得部分“空壳”“失联”公司或经营异常公司退出,有助于降低行业存量市场的风险。此外,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小贷公司加速出清也与经营面承压有关。近年随着行业分化趋势加剧,部分小贷公司正面临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不良率持续走高的困境。据Wind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尚在新三板挂牌的共有12家小额贷款公司,几乎全部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记者注意到,有小贷公司在经营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近日已“挥别”新三板。1月7日,杭州市临安区兆丰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兆丰小贷”)发布公告称,决定自2025年1月8日起终止其股票挂牌。2024年前三季度,兆丰小贷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仅为5.04万元,同比减少99.75%;营业收入1846.22万元,同比减少42.05%。该公司2024年半年报显示,兆丰小贷在去年上半年的不良贷款达到3386.46万元,同比增长142.07%;不良贷款率11.16%,同比增加7.46个百分点。小贷行业持续“减量增质”严监管态势下,小贷公司的数量不断减少。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4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全国小贷公司数量为5385家,贷款余额达7514亿元。相较2023年年末,全国小贷公司数量减少了115家,贷款余额减少了115亿元。拉长时间线看,2008年以来我国小贷公司迎来繁荣期。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小贷公司数量达到峰值,为8910家。这也意味着近十年(2015年末~2024年三季度末),小贷公司数量共减少了3145家,每年减少超100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小贷公司出清,小贷公司的地域分布也出现新变化。此前重庆素有“小贷之都”的称号,贷款余额长期盘踞地区第一。但随着重庆蚂蚁商诚小贷、重庆蚂蚁小贷等小贷公司退出行业,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广东省小贷公司以1160亿元的贷款余额总规模逆袭居榜首。同期重庆小贷公司的贷款余额仅为1040亿元。“减量”的同时,部分头部小贷公司不断“增质”,小贷行业的马太效应趋势加速。记者梳理小贷公司动态发现,近年来多家互联网旗下小贷公司频频增资“扩规模”。抖音、蚂蚁、腾讯、美团、苏宁等多家互联网平台均相继增资旗下网络小贷公司。例如2023年12月29日,抖音旗下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生工商信息变更,注册资本金从90亿元增加至190亿元。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互联网平台巨头旗下小贷依托集团生态,拥有更多场景、流量优势,相比其他小贷公司更有实力,例如能够获得股东大手笔增资,再如通过ABN等方式加速“补血”等。一名行业分析人士认为,非互联网的小贷公司缺乏流量入口,业务规模很难扩张。同时因自身规模小,在合规上的投入相对不足,在市场上容易产生风险。从这种意义上看,尾部小贷公司逐渐淘汰是大势所趋。未来小贷行业的马太效应还将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