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 高凯)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配套活动“名家讲经典——阎晶明:文学经典新阐释——鲁迅小说《祝福》再解读”活动日前在清华大学举办。
本场活动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书香行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清华大学共同承办。活动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为现场师生及线上读者带来文学分享。
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后收入小说集《彷徨》。2024年正值《祝福》问世100周年。100年来,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和她悲惨的命运给一代代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中,阎晶明从《祝福》出发,对小说“悬置”的标题、深刻的主题内容、精巧的结构、特殊的写作背景以及精妙的艺术手法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关于“祝福”其名,周作人曾有过分析,他认为按照绍兴当地习俗与方言,“祝福”原初的含义应为“作福”,即当地过年时一种祭祀的仪式。阎晶明认为,将“作福”改为“祝福”是鲁迅刻意为之,一方面是因为“祝福”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另一方面,“《祝福》潜在的语义指向是‘牺牲’,是指祥林嫂的命运与‘无限的幸福’的人们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具有悲喜的强烈对比和作者暗含的讽刺意味。